首页 资讯 正文

五月垄头苗起舞——青海首试青贮玉米育苗移栽

体育正文 103 0

五月垄头苗起舞——青海首试青贮玉米育苗移栽

五月垄头苗起舞——青海首试青贮玉米育苗移栽

拖拉机的(de)牵引玉米(yùmǐ)移栽机缓缓行走在地垄上,移栽玉米幼苗。本报记者 谭梅 摄 玉米苗(miáo)整齐地栽入垄面塑料(sùliào)地膜中。 本报记者 谭梅 摄本报记者 谭梅 五月的青海高原,风仍裹挟(guǒxié)着(zhe)料峭寒意。5月30日清晨,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的青海省种业科技创新园玉米大田里,拖拉机牵引着移栽机缓缓划过地膜覆盖的垄面(lǒngmiàn),三名放苗手熟练地将三叶一心的玉米幼苗送入旋转盘,随着(suízhe)“咔嚓”声响,一株株墨绿幼苗整齐栽入垄间,在阳光下舒展新叶——这是青海首次大规模尝试(chángshì)青贮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现场(xiànchǎng)。 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海,冷凉气候让(ràng)玉米种植一度困局重重。尽管“全膜双垄沟播(bō)玉米栽培(zāipéi)技术”的示范(shìfàn)推广让玉米栽培面积从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8万亩(1亩≈0.0667公顷)跃升(yuèshēng)至如今的近50万亩,年创产值超(chāo)5.5亿元,但高寒区青贮(qīngzhù)玉米含水量超80%、干(gàn)物质不足20%的难题始终难解。“晚霜冻苗、早霜催熟,两头受气。”青海牛必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楚飞感慨道破了种植户的心病——五月初的“四月八黑霜”常冻死幼苗,九月中旬早霜又让秸秆营养流失,产量品质双受限。 转机始于青海省(qīnghǎishěng)科技厅“早熟耐寒青贮玉米定向(dìngxiàng)选育及育苗(miáo)移栽技术(jìshù)集成与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与企业联手,在海东市民和县、乐都区等地搭建小温棚与玻璃温室,让玉米苗提前一个月孕育。“五月上旬,这些苗在(miáozài)海东市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的玻璃温室中(zhōng)播种,目前(mùqián)正是移栽的最佳时期,这就像给苗子穿了件防寒服,不再怕(pà)霜冻。”青海牛必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祁国林指着育苗盘里根系发达的幼苗解释,“四叶一心移栽,既躲过晚霜,又抢回20天生长期。” 在移栽(yízāi)机行进的垄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贺晨帮(bāng)不时蹲下身去查看移栽深度。“每亩5000株(zhū)密度是关键,地膜保墒加上提前育苗,亩产有望突破5.5吨。”他随手捏起一团黑土,“更重要的是干物质和粗(cū)淀粉要达标‘双(shuāng)30’,这才是牛羊爱吃的‘高能饲料’。” 这场“科技会战”背后是精密的时间计算:4月中旬播种育苗,5月9日晚霜过后整地覆膜,5月下旬移栽,确保玉米(yùmǐ)在无霜期内完成(wánchéng)全生育期。据贺晨(hèchén)帮介绍,“2025年,项目组在海东市民和县峡门镇、乐都区高店(qūgāodiàn)镇、互助县哈拉直沟(zhígōu)乡,西宁市城北区、大通县城关镇、湟中县拦隆口镇、湟源县申中乡等地新搭建育苗棚四处(sìchù)和工厂化育苗一处,建青贮玉米育苗移栽试验示范点七个,共计350亩。”说起首次移栽青贮玉米育苗的尝试(chángshì),贺晨帮告诉记者就是为了预防青海玉米生长前、后期的晚、早霜危害(wēihài),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延长(yáncháng)玉米生长期,确保玉米足天足月生长,最大程度(chéngdù)完成正常生育期,使产量最大化、营养最优化,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育苗移栽带来的不仅是抗灾能力的提升,更是产业升级的密钥,对于产业链(chǎnyèliàn)而言,这是一场“双向救赎”。数据显示,青海(qīnghǎi)年产(niánchǎn)45万吨青贮饲草中,仅30%达到优质标准,制约(zhìyuē)着(zhe)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提前育苗,高寒区玉米生长期可延长至120天,干物质含量有望提升至35%。”贺晨帮的测算里藏着产业链的期待——优质饲草每吨溢价超百元,示范(shìfàn)基地可新增产值不少呐! 从“看天吃饭”到“与时间赛跑”,青海玉米正以科技(kējì)为犁,在冷凉土地上耕出新图景。暮色中,试验田(shìyàntián)已(yǐ)栽满幼苗。贺晨帮弯腰丈量株距:“90天后(tiānhòu),这里将是一人高的青贮林。”微风掠过地膜,新叶沙沙作响,仿佛奏响高原农业的新乐章。 《青海日报(rìbào)》(2025年06月11日 第7版:经济) 声明:以上(yǐshàng)内容除注明(zhùmíng)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五月垄头苗起舞——青海首试青贮玉米育苗移栽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